最近公众号越写越少,真是应了自己曾经写的那篇文章:
为什么会这样呢?
深度分析了下,大概有这么3个原因:
01.大脑特性决定的
大脑运行有一个最基本的原理,就是节能。
简单说就是:能不思考就不思考,能少思考点就少思考点。
而在所有的思维活动中,做决定是大脑消耗最大的一项。
当一件事不确定要不要做,大脑就要各种权衡利弊做出决定。
而当一件事是确定要做的,大脑只要配合身体去行动就可以了。
当写作变成每天确定要做的一件事,大脑要解决的只是如何写的问题。
假如当今天要不要写这件事,都不确定的话,大脑一想到要先做决定再行动,太复杂了,它就会选择逃避。
我们养成习惯的事情,之所以做起来那么轻松,就是因为大脑在这件事上的消耗已经降到了最低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日更比不日更更符合大脑节能的特性。
02.不日更是一条更难走的路
之前分享过粥佐罗关于日更看法的一篇文章:【
核心观点是:日更不重要,优质的作品,才更重要。
我还是很认同这个观点,但同时也发现,这条路是比日更更难走的一条路。
因为完美比完成难多了。
追求完美,会直接把我们吓退,以至于不敢行动了。
“要么不写,要写就得是精品”,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自信呢!
所以,这条路不是不好,只是更难走,它需要更大的勇气。
对于普通人来说,还是日更更简单点。
日更,意味着怼量,怼量就一定会有写的不好的时候。
但写的多了,也一定会有写的好的时候,长远来看,也一定会越写越好。
如果不日更,只追求写出精品,结果可能是慢慢地就会越写越少,直到悄无声息地退出赛道。
即便写的垃圾也要更新,因为写的多了,就一定会有金子出现,不写则什么都没有。
重要的是要在路上,歪歪扭扭的脚印,也比停滞不前要好!
03.写作也有肌肉记忆
写作和运动一样。
天天锻炼的人,不会觉得运动很累很辛苦,反而很轻松很享受。
但一旦停了几天,再捡起来,都会有不适感,就连几十年的健身教练也是一样的。
你得要花时间度过这个不适感,才能重新回到之前的正常状态。
所以华衫老师一直在强调:
“无论立什么志,做什么事,贵在永不停息,下日日不断之功。”
小时候,我们听龟兔赛跑的故事,兔子明明跑的那么快,却因为停在大树下睡觉,而输了。
乌龟跑的很慢很慢,但他一刻不停,最终赢了比赛,也是这个道理。
老话说:不怕慢,只怕站。
走的慢不怕,就怕停在了那里。
综上,如何想在写作这条路上一直继续下去的话,还是要努力日更的。因为不日更这条路,更难!
写作2年多,关于日更这个话题,写过好几篇文章,不同的阶段,观点不一样,但兜兜转转还是回到这里。
而且,不光是写作,很多的事情也都一样。
一件事只要每天做,成为一种习惯,它就会变成一件最简单最轻松的事情。
反之,如果隔三差五地做,反而更难坚持。
因为不确定就很难养成习惯,无法形成肌肉记忆,每次启动都需要消耗大脑能量。
我们的大脑喜欢有序的状态。
那些能够在各方面都很自律的人,在普通人眼里可能觉得是很辛苦的,但其实无序的人生才是最累的。
这篇文章相当于是一个自省,希望自己认识到日更的重要性,把每天更文当做一个目标去努力。
日更可以倒逼我们每天学习和思考,借助输出又能更深地领悟,既能帮助自己又能帮助他人,这件事本身就有着最大的意义。
共勉!
推荐阅读:
我是(tata5294):方小小的成长笔记,全网同名,专注个人成长、写作变现以及自媒体干货,(点击下方名片)关注我,一起向上生长!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方小小的成长笔记)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