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律的3种境界,大多数人都不知道

自律的3种境界,大多数人都不知道
每个想要自我成长的人,都想要达到自律的状态。
因为一旦实现了自律,我们就不会被各种欲念牵着鼻子走,而是直线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奔去。
但自律其实并不简单,它有三种境界,大多数人可能处在第一层。
01.
自律的第一层,是给自己施加压力。
比如,古时候很有名的头悬梁锥刺股,就是这种,为了逼迫自己读书不贪玩,借助外物给自己施加压力。
生活中,我们也会常常用到这一招,比如不想自己沉迷于刷视频,会直接卸载掉相关的app;
不想看电视,直接把电视砸了;
不想多吃零食,直接不买零食;
不想起床,定上100个闹钟……
这一类实现自律的方法,主要表现为严格地要求自己,想办法不去做不该做的事情。
总之,就是使用蛮力,与自己的欲念进行对抗,从而实现自律。
它的特点是,比较狠,见效快,但是很容易反弹,不能长期坚持,施加的压力越大,往往反弹的也越厉害。
很容易让人陷入“间歇性踌躇满志,间歇性混吃等死”的状态。
我自己就用过很多类似的方法,事实证明,效果并不好。
02.
自律的第二层,是利用正向反馈,来激励大脑。
人是非理性的,人的大脑行动的一切准则是趋利避害,也就是对自己有利的,就去做,对自己不利的就不去做。
再简单点就是:感觉到快乐,就去做;感觉到痛苦,就不做。
这是我们大脑的本能,也是我们一切行为背后的底层逻辑。
为什么有的学生不需要任何监督,都会好好学习,认真完成作业,因为他从学习中获得了很多的正面反馈,大脑默认学习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。
正面反馈,会带来积极的情绪,而积极的情绪,会给持续行动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这个原理,告诉我们,想要自律,你得先给自己正面反馈,也就是要给大脑一点甜头,让他知道做这件事是快乐的,然后大脑才会去做。
那如何让大脑尝到甜头呢?
核心一点就是你不能给大脑安排很困难的任务,一旦大脑判断这件事很难,它就会拒绝去做这件事。
所以,我们要学会把一个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无数个简单的小任务,一次只给大脑安排一个小任务。
大脑其实是很好欺骗的,它会认为这个小任务很简单,那就赶紧来完成吧。
一旦完成了一个小任务,大脑就获得了一点正面反馈,而这个正面反馈,又会持续刺激你继续去做新的任务。
在这样的积极情绪中,一个复杂的大任务,可能就不知不觉的就完成来了。
《微习惯》这本书中的方法,也是利用大脑的这个特性,来帮我们养成好习惯。
这个阶段的自律,建立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。
我们经历了第一个阶段和自我的拉锯战,最终会发现,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大脑。
所以,进入了第二个阶段,开始研究大脑的特性,并且顺着大脑的特性来做事。
这个阶段自律的特点是,比较人性化,很温和,但它也有问题:
大脑会过于依赖正面反馈,一旦少了这个正向反馈,大脑就无法指挥行动。
这就像家长们通常喜欢用奖励机制来鼓励孩子学习,但问题是当奖励没有的时候,孩子们就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。
03.
自律的第三层,强化对大脑的自我控制。
自律的第一层是对抗大脑,相当于是惩罚机制,带来的结果是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就会有反抗;
自律的第二层是顺应大脑,相当于是奖励机制,问题是过于依赖正面反馈,会失去做事的动力;
第二层要比第一层有进步,但还是不足。
自律的最高境界,是我们要摆脱对正面反馈的依赖,增强对大脑的自我控制。
这个观点来自《欲望博弈》这本书,作者是一个自我控制领域的专家。
大脑的特性是趋利避害,导致我们的情绪决定着我们的行为,那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。
这本书中说:“真正的自我控制,不是自我压迫,也不是哄骗大脑,而是觉察觉知,不做任何评判,全然地接纳当下”。
假如把我们的情绪比喻成一匹野马,那觉察觉知,就是缰绳。
无论野马如何飞奔,绳子永远在自己手上,你可以随时把它拉回来,也可以随时把它放出去。
达到这种对于自己的念头,收放自如的控制,才是最高境界。
这个时候,甚至已经不需要“自律”这个词了。
如何锻炼这种对大脑自我控制的能力,书中分享的方法就是正念修行,通过静坐冥想来练习。
冥想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,它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我们对大脑的自我控制能力。
这是最高的境界,也是最难的境界。
一个真正自律的人,从来不会努力去自律,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行为。
这也将是一个漫长的修行之路。
好了,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,希望对你有所启发~

近期好文:

我是(tata5294):方小小的成长笔记,全网同名,专注个人成长、写作变现以及自媒体干货,(点击下方名片)关注我,一起向上生长!
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方小小的成长笔记):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
分享
评论 抢沙发
逸佳笔记的头像-逸佳笔记-专注于副业赚钱教程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