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国藩用一生向我们演绎了:什么是真正的“大智若愚”。
在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:
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,一篇短短的文章读了很多遍还背不过来。
一小偷本想等他睡着了偷窃。可是左等右等,就是不见他睡觉。
小偷忍无可忍,跳出来大叫:“这种笨脑袋,还读什么书啊!”
这固然是一个笑话,但也是有一定的真实性的。
因为曾氏一族天资都是比较愚笨。
曾国藩的父亲,考了十七次秀才,一直到四十三岁,才勉强过关。
曾国藩自己前后考了七次,二十三岁才考上的秀才。
他的兄弟们虽然也都寒窗苦读,但都没有什么功名。
对比一下同时期的一些名人:
左宗棠十四岁考中,并且名列第一;他的学生李鸿章十七岁中秀才;稍晚点的梁启超就更厉害了,十一岁就中秀才了。
可以看出,曾国藩的天资真的是非常普通,甚至愚笨。
连他自己也说:
我生平才短,比较愚钝,别人看书一目二三行,我一行还没读完,别人一看就会一听就懂,我得理解个半天。
但他和一般人最大的区别在于,他知道自己天性愚钝,但从不妄自菲薄,而是充分发挥这种“笨拙”的精神。
笨拙的人,不懂取巧,不懂捷径,只知道一条道走到黑,不撞南墙不回头。
笨拙的人,虚心好学,懂得接纳和包容,并且抗打击能力特别强,意志坚定。
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,不走捷径,总是按着最笨拙、最踏实的方式去做。
曾国藩的笨功夫体现在他人生的方方面面上。
一本书不读完,不读下一本;上一句没读懂,不读下一句,不完成一天的任务,绝不睡觉。
每天写日课做自我反省,和自己的缺点死磕到底,直到改掉为止。
在处理大量繁重的工作之外,每天坚持练字、读书、写日记等,而且日日不断。
最典型的还是体现在打仗上。
当时的太平军还是很骁勇善战的,唯一能抵抗的就是曾国藩的湘军。
他的作战方法就是“结营寨,打呆仗”,不贪小利,不求奇谋,踏踏实实稳扎稳打。
就连攻城也是用最笨的方法,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这座城市活活困死。
所以他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,一个月两个月,而是一年两年,每天的作战任务就是挖壕沟。
曾国藩就是用这种最笨的方法,最终打赢了。
真的是一个妥妥的励志人物!
他的所有成绩,就来自于比别人更吃苦,更扎实,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。
他把“笨拙”的功夫做到了极致,是真正的“大智若愚”。
在我们的生活中80%的人都自以为自己聪明,包括我自己。
聪明,就总想着偷懒,找捷径,想着用最省力的方法,得到最大的收获。
于是,在寻寻觅觅中,最终都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普通人。
一个人,有清醒的认知,是多么的重要!
今天分享的内容,来自张宏杰的《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》,一套共三本,先是听樊登讲过,觉得特别好,买来读的。
读了才发现,樊登所讲的内容太少了,好的书还是得自己买回来读。
推荐每一个想要自我实现、努力成长的人,都读一读,经典必读!
推荐阅读:
我是(tata5294):方小小的成长笔记,全网同名,专注分享个人成长、读书写作以及自媒体干货,关注我,一起向上生长!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方小小的成长笔记)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