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.
昨天公众号没有更文,日更就此断掉了。
持续了16天,不是没写,而是写了没有发。
假如日更定义为每日写1000字,对我来说其实已经做到了,因为我很享受写日记,经常一写就一两千字。
但假如把日更定义为公众号公开发布,就太难了。
写给自己看的,怎么撒欢都行;但是公开发布,心里还是会承受压力的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每一个写作者,都是一个勇者,他们敢把最真实地自己写出来,并展示出来。
我虽然说要保持开放和真诚,但是还不能做到。
特别是当自己本身的能量处在比较弱的状态时,写出的文字往往是同频的, 就会想这样的文字发布出去,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呢?
假如想不出来,就没办法硬着头皮发布。
所以,公众号的日更只能作罢。
写到这里,对那些坚持日更的作者们,致个敬!
不过说好了,不跟自己较劲,全然接受。
之后还是会继续写下去,也说不定这样的方式更适合我。
02.
临睡看到了一篇推文,是一个比我小不少的姑娘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。
里面有照片,一个人的状态真的能从不同时期的照片里看出来。
她说自己也是经历了很多的痛苦,然后一步步走到现在,达到了把自己活开了的状态。
假如只是通过文字,有人跟我说:自己活开了,达到了舒适自在的状态,我是很难相信的。
因为这样的状态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获得。我一直孜孜以求以达到真正的自在舒适,但似乎总难实现。
但是看到这位姑娘的照片,我信了。
身体的舒展和放松,眼神的明亮和阳光,这些是藏不住的,透露着一个人真正的状态。
我很羡慕,也有点惭愧。为什么我活到现在,却达不到这样的状态呢?整个人始终做不到在人群中真正的舒展?
甚至产生了一些自我怀疑,这些年我努力成长,努力读书,难道到头来真的一点长进都没有吗?
但再仔细想想,我在这位姑娘的年岁时,几乎没有思考过什么自我成长这样的话题,生活中只有青春的美好,我沉浸在其中。
而这又何其不是一种幸运呢?
人生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,每个阶段面临的课题都不一样。可能这个阶段,我们跨越了,到了下一个阶段,又会面临新的挑战。
关于自我成长上的问题,或早或晚,总是要遇上的,因为这是一切外在问题的根源。
03.
睡前,我一直在想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我,能寻到的踪迹就是童年的经历。
童年,在父母身边的记忆不是很多,但是两段被寄养的生活经历却印象深刻。
一段充满着爱和温暖,一段充满着冷漠和小心翼翼。像是一曲童年的冰与火之歌。
这应该是造成我性格矛盾,常在两个极端游走的原因。而且根深蒂固,很难改变。
典型的矛盾型人格,内外相差很大,表面上看是人畜无害,文静羞涩,但其实内在狂风暴雨,惊涛骇浪。
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可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伪装自己,导致内外不一致,会被人称为虚伪。
但像我这一类人,天性如此,最厌恶虚伪,但是却又极度的内外不一致,时常会使自己处于一种煎熬之中。
以前我是没有依据把这样的性格,归于童年的经历。
但是当我看了卢梭的《忏悔录》之后,发现他也是这样的矛盾性人格,而他的童年也曾被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待过。
宽宽在她的书中说:重要的,是不懈地去探求“这一生为何而来”。
假如每个人的人生真的有使命的话,那我的使命便是:把两个矛盾的我统一起来,使之内外一致,做舒适自在的自己。
假如不做到这一点,就好像人生都白活了。
在《人生只有一件事》这本书中,作者说人生只有一件事,就是修行。
所谓修行,就是让自己活得自在一点,轻松一点,喜悦一点。
这样才不辜负人生啊!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方小小的成长笔记):